细辛
细辛在经方中多配伍麻黄附子干姜桂枝等温性药,其应用也主要体现在寒冷性疾病。寒性收引,寒性凝滞。因此,寒冷性疾病多表现为疼痛,如大黄附子汤证。还可表现为头部和四肢等末梢部位的寒冷,如当归四逆汤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。形寒冷饮,皆可伤肺。在咳喘性疾病中,作为宿疾的痰饮病,也每每与寒冷因素有关。自然离不开细辛的温化。进一步探悉,可知细辛具有止痛作用。芍药也止痛,那么,二者有何区别呢?细辛主治寒痛,芍药主治挛急之痛。结合后世经验来看,细辛多用于牙痛、头痛,推测可能以神经性疼痛为主;而芍药多用于肌肉性疼痛。芍药是通过解除平滑肌或骨骼肌痉挛来达到止痛疗效的。细辛有可能侧重于阻断神经传导来止痛,类似于麻醉药作用。或者还有其他途径。细辛在当归四逆汤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中起的作用应该包括扩张外周血管。“手足厥寒,脉细欲绝”大多是因为末梢血管痉挛所致。
《神农本草经》谓细辛主“百节拘挛,风湿痹痛,死肌”。此处的拘挛、痹痛和死肌,与病变部位酸性代谢产物对神经末梢的刺激有关。对于这些顽疾,想要清除其代谢产物以减轻疼痛,想要通过自身正气来对病变组织进行修复,首要条件是必须保证局部有充足的血流供应。此时,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。而细辛在小青龙汤、射干麻黄汤、厚朴麻黄汤等咳喘性疾病中的作用,应该包括扩张支气管和减少分泌物。
寒冷性疾病往往表现为代谢低下。就中医的“散寒”来说,应该包括促进身体产热的作用。热量充足了,才可以发汗散外寒,温里驱内寒。没有足够的热量根本无从谈起“散寒”二字。而药物本身并不能提供多少碳水化合物,也不能提供多少脂肪。用药的目的只是通过它来刺激人体目前处于低下状态的固有机能。由此看来,细辛应该是一味代谢促进药。在促进代谢过程中,加强心脏做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。那么,细辛是否有这方面作用?再有,人体产热,通常要分解能量的储备组织――脂肪。细辛是否可以起到“燃烧”脂肪作用? 这些都不得而知了。
涎多者,仍用细辛, 加半夏
若闷痛者,加细辛
咳逆头苦痛者,细辛 五味子
若胸中烦热者,去细辛
烦渴者,去细辛
味辛,温。主咳逆,头痛脑动,百节拘挛,风湿。痹痛、死肌。明目、利九窍
提高机体的代谢功能从细辛中分离的消旋去甲乌药碱具有β-受体激动剂样的广泛药理效应,有强心、扩张血管、松弛平滑肌、增强脂质代谢和升高血糖等作用。现知去甲乌药碱含于多种药性温热的中药内,如细辛、附子、吴茱萸等,其呈现的药理作用与中药散寒或祛寒功效相吻合,因此可将其视为散寒药效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。
强心、抗心肌缺血、升高血压作用细辛具有强心、抗心肌缺血和升高血压的作用
医圣张仲景善用细辛,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中有18个含细辛的处方,细辛用量都比较大,多在2两或3两,如麻黄细辛附子汤中细辛用2两,小青龙汤和当归四逆汤中细辛用3两。以东汉1两合现代的15.625克来测算,细辛的用量就是30~45克,可见,张仲景并未认为细辛过钱有毒
年近九旬的河北名医刘沛然老先生是运用细辛的高手,在其著作《细辛与临床》中说:“为探讨细辛用量,有一次竟喝下120克生药药汁,体验服后与饮前无何不适之感,各种检验亦无何变化。”刘老一生用细辛,最大量一次曾用至220克,治好过不少疑难杂症和危重病症
笔者临床体会,细辛一味,按经方用法,应以复方入药,煎汤使用,非常安全,当和干姜为伍时,即使用15克或者再大一些都可以。如用细辛走上焦,可以从少量开始,逐渐加量。如治疗风寒湿痹、顽痰痼疾时,细辛之量须在30克以上,疗效方显。
当然,《本草纲目》中细辛“若单用药末,不可过一钱”之说也非空穴来风。现代药理实验表明,细辛的有毒成分为挥发油黄樟醚,一般煎煮30分钟后,就挥发得仅有原药材的2%,此浓度已不足以产生毒性。所以,细辛散剂不经煎煮不可多服,但如果入煎剂与其他药配伍煮沸一定时间后,就无毒性了,但要注意药锅不可盖盖子。
谷江,男,71岁,1943年6月就诊因外出被雨淋,体表恶寒,随即小便闭。夙质体弱,面暗黄,下肢浮肿,时方6月,着衣重裹,无汗,不欲食饮。气壅咳嗽,舌体薄,质淡,薄白苔,肢凉,脉细紧。年老感淫邪客肺,邪不解,肺失清肃,夙质阴液亏虚,阴阳不相营运,肾气被侮,气化不及州都,关津不利,尿闭。此中馁客忤,玄府不得交通,肺气不宣,州府不利,仿再造散法拟方:
红人参15克,麻黄10克,黄芪15克,桂枝12克,杏仁18克,细辛(后入)15克,附子3克,甘草10克,葱根寸许,鲜姜20片。剂汗出,尿亦下,通阳而愈。
《神农本草经》谓细辛主“百节拘挛,风湿痹痛,死肌”。此处的拘挛、痹痛和死肌,与病变部位酸性代谢产物对神经末梢的刺激有关。对于这些顽疾,想要清除其代谢产物以减轻疼痛,想要通过自身正气来对病变组织进行修复,首要条件是必须保证局部有充足的血流供应。此时,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。而细辛在小青龙汤、射干麻黄汤、厚朴麻黄汤等咳喘性疾病中的作用,应该包括扩张支气管和减少分泌物。
寒冷性疾病往往表现为代谢低下。就中医的“散寒”来说,应该包括促进身体产热的作用。热量充足了,才可以发汗散外寒,温里驱内寒。没有足够的热量根本无从谈起“散寒”二字。而药物本身并不能提供多少碳水化合物,也不能提供多少脂肪。用药的目的只是通过它来刺激人体目前处于低下状态的固有机能。由此看来,细辛应该是一味代谢促进药。在促进代谢过程中,加强心脏做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。那么,细辛是否有这方面作用?再有,人体产热,通常要分解能量的储备组织――脂肪。细辛是否可以起到“燃烧”脂肪作用? 这些都不得而知了。
涎多者,仍用细辛, 加半夏
若闷痛者,加细辛
咳逆头苦痛者,细辛 五味子
若胸中烦热者,去细辛
烦渴者,去细辛
味辛,温。主咳逆,头痛脑动,百节拘挛,风湿。痹痛、死肌。明目、利九窍
提高机体的代谢功能从细辛中分离的消旋去甲乌药碱具有β-受体激动剂样的广泛药理效应,有强心、扩张血管、松弛平滑肌、增强脂质代谢和升高血糖等作用。现知去甲乌药碱含于多种药性温热的中药内,如细辛、附子、吴茱萸等,其呈现的药理作用与中药散寒或祛寒功效相吻合,因此可将其视为散寒药效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。
强心、抗心肌缺血、升高血压作用细辛具有强心、抗心肌缺血和升高血压的作用
医圣张仲景善用细辛,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中有18个含细辛的处方,细辛用量都比较大,多在2两或3两,如麻黄细辛附子汤中细辛用2两,小青龙汤和当归四逆汤中细辛用3两。以东汉1两合现代的15.625克来测算,细辛的用量就是30~45克,可见,张仲景并未认为细辛过钱有毒
年近九旬的河北名医刘沛然老先生是运用细辛的高手,在其著作《细辛与临床》中说:“为探讨细辛用量,有一次竟喝下120克生药药汁,体验服后与饮前无何不适之感,各种检验亦无何变化。”刘老一生用细辛,最大量一次曾用至220克,治好过不少疑难杂症和危重病症
笔者临床体会,细辛一味,按经方用法,应以复方入药,煎汤使用,非常安全,当和干姜为伍时,即使用15克或者再大一些都可以。如用细辛走上焦,可以从少量开始,逐渐加量。如治疗风寒湿痹、顽痰痼疾时,细辛之量须在30克以上,疗效方显。
当然,《本草纲目》中细辛“若单用药末,不可过一钱”之说也非空穴来风。现代药理实验表明,细辛的有毒成分为挥发油黄樟醚,一般煎煮30分钟后,就挥发得仅有原药材的2%,此浓度已不足以产生毒性。所以,细辛散剂不经煎煮不可多服,但如果入煎剂与其他药配伍煮沸一定时间后,就无毒性了,但要注意药锅不可盖盖子。
谷江,男,71岁,1943年6月就诊因外出被雨淋,体表恶寒,随即小便闭。夙质体弱,面暗黄,下肢浮肿,时方6月,着衣重裹,无汗,不欲食饮。气壅咳嗽,舌体薄,质淡,薄白苔,肢凉,脉细紧。年老感淫邪客肺,邪不解,肺失清肃,夙质阴液亏虚,阴阳不相营运,肾气被侮,气化不及州都,关津不利,尿闭。此中馁客忤,玄府不得交通,肺气不宣,州府不利,仿再造散法拟方:
红人参15克,麻黄10克,黄芪15克,桂枝12克,杏仁18克,细辛(后入)15克,附子3克,甘草10克,葱根寸许,鲜姜20片。剂汗出,尿亦下,通阳而愈。
0 Comments:
发表评论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