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芩
我们知道黄芩主治血证。但张仲景治疗血证的药物很多,那么,黄芩主治的是哪一种血证?众所周知,黄芩治疗的是热证的出血。和干姜、艾叶所主的血证截然不同。热证出血的发生机理与血管的扩张有一定关系。章次公说:“实则黄芩之效,仅能减低局部之充血及炎性机转。”所谓的炎性机转,无非是“红、肿、热、痛和机能障碍”。可见,黄芩治疗血证的机理和减轻病变局部之充血及抗炎有关。
章次公还说:“黄芩古人谓多服化火,此种理论大抵是古人经验所得。故事实上甚确,例如胃部出血者,若单独用黄芩,血反不止。胃部出血,古人以为火势上炎,用黄芩降折其热,原属内经之正治法。今有此反不止之现象,故古人疑黄芩有化火可能。此亦药理之难索解者。意者少用则健胃消炎,多用则反增刺激之性欤。”这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。一是黄芩为什么既能止血,又不能止血?就“胃部出血”来看,未必都是“火势上炎”,其中也可以有寒证。此时,若不加分析概用黄芩,则难免有无效病例。黄芩主治的胃部出血,其胃粘膜多呈充血乃至糜烂状态。二是黄芩果真有“多服化火”之弊?不可能!寒性药的性质决定黄芩不会化火的!那么,为什么会出现“单独用黄芩,血反不止”呢?假如是对证的情况下用黄芩出现这种现象,要考虑黄芩除了能作用于血管外,可能所含有的另外某些成分能作用于凝血和溶血系统,干扰局部血液凝固。《神农本草经》说黄芩“下血闭”,如此看来,既然能“下血闭”,肯定不会是利用止血作用了。其血色多黯红,质粘稠或有血块,是黄芩所主治血证的特点。本来血液粘稠度就很高,使用黄芩该不会进一步增加粘稠状态。反观之,黄芩一定具有抑制血液粘稠作用。其实,这些看似矛盾,并不矛盾。因为中药所含有的成分很复杂,对人体的作用也不是单一的或者单向的。不同的剂量,不同的配伍和不同的用法其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。况且,就单位中药来说,其品种也并非一种,产地也并不统一,所含有的成分更是难以统一。这样看来,黄芩的“多服化火”的认识也无需辩驳了
章次公还说:“黄芩古人谓多服化火,此种理论大抵是古人经验所得。故事实上甚确,例如胃部出血者,若单独用黄芩,血反不止。胃部出血,古人以为火势上炎,用黄芩降折其热,原属内经之正治法。今有此反不止之现象,故古人疑黄芩有化火可能。此亦药理之难索解者。意者少用则健胃消炎,多用则反增刺激之性欤。”这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。一是黄芩为什么既能止血,又不能止血?就“胃部出血”来看,未必都是“火势上炎”,其中也可以有寒证。此时,若不加分析概用黄芩,则难免有无效病例。黄芩主治的胃部出血,其胃粘膜多呈充血乃至糜烂状态。二是黄芩果真有“多服化火”之弊?不可能!寒性药的性质决定黄芩不会化火的!那么,为什么会出现“单独用黄芩,血反不止”呢?假如是对证的情况下用黄芩出现这种现象,要考虑黄芩除了能作用于血管外,可能所含有的另外某些成分能作用于凝血和溶血系统,干扰局部血液凝固。《神农本草经》说黄芩“下血闭”,如此看来,既然能“下血闭”,肯定不会是利用止血作用了。其血色多黯红,质粘稠或有血块,是黄芩所主治血证的特点。本来血液粘稠度就很高,使用黄芩该不会进一步增加粘稠状态。反观之,黄芩一定具有抑制血液粘稠作用。其实,这些看似矛盾,并不矛盾。因为中药所含有的成分很复杂,对人体的作用也不是单一的或者单向的。不同的剂量,不同的配伍和不同的用法其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。况且,就单位中药来说,其品种也并非一种,产地也并不统一,所含有的成分更是难以统一。这样看来,黄芩的“多服化火”的认识也无需辩驳了
0 Comments:
发表评论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