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日, 一月 29, 2006

六经辩证

太阳病,脉浮,头项强痛而恶寒。

1。伤寒 - 恶寒重,无汗。治以辛温,麻黄汤,青龙汤。
2。中风 - 汗出,恶风。调和营卫,桂枝,白芍,表虚重则加黄芪,里虚大小建中汤。
3。温病 - 发热重,恶寒轻,渴。辛凉解表,连翘,银花,桑叶。
4。湿病 - 小便不利,关节痛,身重烦疼,白术,薏仁。
5。中喝 - 脉细迟,发热恶寒,身热,渴。香薷,扁豆,厚朴。
6。寒湿 - 麻黄,白术,五苓散,苓桂术甘汤,藿香正气散。
7。湿温 - 麻杏薏甘汤,三仁汤。
8。风湿 - 桂,芍,白术,防己,二活。 表虚重则防己黄芪汤。
9。寒暑 - 香薷饮。
10。暑热 - 六一散,新加香薷饮。
11。 凉燥 - 杏苏散。
12。 温燥 - 桑杏汤。

太阳主表阳证。如表阴证当属少阴。

少阴病,脉微细,但欲寐。必用附子,干姜温阳,随证加减。

1。 寒证 - 麻黄附子细辛汤,麻黄附子甘草。
2。 风湿 - 桂枝附子汤,白术附子汤。


阳明病,胃家实是也。身热,汗出,不恶寒,反恶热。

1。 气分热证 - 栀子,石膏,麻杏石甘,白虎汤。
2。 燥热证 - 三承气汤,麻仁,杏仁。
3。 湿热阴虚证 - 渴饮,小便不利。猪苓汤。
4。 暑热证 - 白虎加人参汤,桂苓甘露饮,气阴两虚则清暑益气汤,竹叶石膏汤。
5。 湿热证 - 白虎加苍术汤,甘露消毒饮,连朴饮,茵陈蒿汤,八正散,二妙散,左金丸,芍药汤,白头翁汤。
6。 太阳阳明合病 - 葛根汤,葛根芩连汤。
7。 热庳 - 白虎加桂枝汤。
8。 痰热证 - 大小陷胸汤。
9。 痞热证 - 大黄黄连泻心汤。
10。 痞证 - 三泻心汤。
11。 蓄血证 - 抵挡汤,桃核承气汤。
12。 气滞腹满证 - 厚姜半甘参汤。
13。 风湿热证 - 当归占痛汤。
14。 食滞证 - 保和丸,木香槟榔丸。
15。 气逆证 - 陈皮竹茹汤,旋复代赭汤,半夏厚朴汤,小半夏加茯苓汤,吴茱一汤。
16。 胸庳证 - 茯苓杏仁甘草汤,瓜蒌泻白
17。 痈 - 大黄牡丹汤

少阳病,口苦,咽干,目眩。半表半里之阳证。

1。 小柴胡汤证
2。 少阳阳明合病 - 大柴胡汤证,柴胡加芒硝汤。
3。 少阳太阳合病 - 柴胡桂枝汤。
4。 三阳合病 -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。
5。 少阳太阳太阴合病 - 柴胡桂姜汤。
6。 徵 - 桂枝茯苓丸
7。 血虚 - 当归芍药散
8。 下血 - 芎归胶艾汤

太阴病,自下利,不渴。理中汤,四逆汤,甘姜苓术汤,真武汤,实脾饮,桃花汤,,薏以附子败酱散,附子泻心汤。
厥阴病,气上撞心,饥而不食。乌梅丸,当归四逆,当归四逆加吴茱一生姜汤

星期六, 一月 28, 2006

冯世纶临床

冯世纶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伤寒学者和经方临床家,是已故中医学家胡希恕先生的高徒。冯先生教学、临床近半个世纪,学验具丰。他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,早为海内外人士所肯定。笔者有幸待诊于左右,受益匪浅。先生不但教给我诊治疾病的方法,同时也教会了我如何体会病人的疾苦和怎样做人,这是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。今仅就先生辨证风格,谈一下他对经方的认识和运用。

1.真武汤

真武汤,又名玄武汤。先生认为本方有温阳利水,健脾蠲饮的功效。其中茯苓淡渗利水,主治心下动悸。白术健脾去湿,主治小便不利。附子辛温燥热,可以温通十二经络,有振奋元阳,除痹止痛的作用。生姜止呕散饮,祛寒健胃。白芍可以滋阴利水,和营除痹。这五味药互相配伍,互相监制,不但可以协同发挥温阳利水,健脾蠲饮的功效,而且相互之间避免了彼此的副作用。

先生曾对真武汤的适应症,进行了高度的概括“头晕心悸,下肢浮肿或痛,脉沉”。也就是说,临床上无论见到什么样的疾病,只要符合上述真武汤的适应症,就可以大胆运用。起初由于听起来很新鲜,所以对老师的话将信将疑。后来经过先生的不断教导以及自己在临床上小心谨慎的验证,事实证明,这些都是先生临证中所积累的宝贵心得。

一、肾下垂治疗后遗症

张某,男,48岁,司机。有腰痛史近二十年。久经中西医治疗,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。去年公出,在哈尔滨医大二院确诊为肾下垂伴肾积水,经过腰穿注射硬化剂奎宁,病情一度得到缓解。但是,三个月前,由于过度劳累,腰痛再次复发。刚开始可以通过休息,使腰痛得以减轻。到后来就需借助止痛药来缓解病情了。诊时证见:腰酸腰痛,自觉腰部肿胀、发热,而又怕冷。无头晕目眩,但常于起立时眼前发黑。心悸纳少,胃脘恶寒。左足背上有手指肚大一块麻木而失知觉。大便时结时溏,小便有时可见血尿。口干不思饮,舌淡胖,苔白润。切腹呈心下痞状态,切脉沉弦。证属阳虚停饮,治以温阳化饮,予真武汤化裁:

炮附子10克 、 白芍15克、 茯苓30克、 苍术15克 、 生姜10克 、 阿胶10克、白术15克、 茜草10克

结果:服上药七剂后,已经看不到血尿,腰痛也大为减轻,肿胀失,局部发热感无。只是劳动或久坐后,腰部仍然酸痛。自言过去常有遗精。经上次穿刺治疗后,对性生活毫无兴趣。继以上方加枸杞子、蛇床子、生龙牡填精益肾,加减服至月余,腰痛再未复发。

体会:肾下垂一病,中医没有记载。但久经中西医治疗,没能治愈,说明没有抓住本质。从中医角度来看,似属虚证,所以许多中医一开始就用了大量滋腻的补肾药,如熟地、首乌、黄精之属。不但无效,反因药味甘甜碍脾恋隔,致生他变。其实,本例病人证属虚实夹杂,先因脾肾阳虚,后有寒饮内停。从腰痛、腰部肿胀、足背麻木、心悸、脉沉弦等证来看,正是真武汤的方证。所以按证治疗,效如桴鼓。提到方证,冯世纶老师曾经跟我讲过他的经历,他说起初他也不懂什么叫方证。后来在老师胡希恕先生的悉心教导下,渐渐知道辨方证是不同于一般辨证的。它源于《伤寒杂病论》,如书中所述的桂枝汤证、柴胡汤证等皆属此类。它是一种朴素的、对应性很强的辨证方法,有一定的特征性。凡是疾病的表现与原文的记载相符和的,就可以选用原文所举的方剂进行治疗。这种通过审查、核对,以期找到更适于病情的方剂的过程,就是辨方证。而一般常用的脏腑五行,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,是后世历代医家对中医药的补充,有一定的局限性,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臆断和揣测。至于如何辨好方证,冯世纶老师早有论述,详细情况可见于先生的著作--《经方传真》及《经方传灯》等书,这里不在赘述。

二、低血压

王某,女,42岁。因痔疮引起低血压已七年。服过许多中药如补中益气汤、归脾汤、人参养荣丸等,效果都不明显。无奈病作时,只能静点葡萄糖以及能量合剂。对中医已无多大信心。这次是在儿女强力劝说下,抱着试试的态度前来诊病的。当时证见头晕心悸、面色萎黄、纳少胸满、身疲乏力、失眠多梦,大便干结,小便短少,并自言最近明显气短。用手抚按胃脘部,觉得心下痞硬,此刻患者更加气短。舌淡苔薄白,脉沉细。根据上述表现先生辨为胃弱血虚,水饮内停。他说此时服用滋腻药以补气生血,反而会使脾胃失和,阻碍了气血的生成。先予茯苓饮合当归芍药散,健脾利湿,养血祛饮。

茯苓20克、 白术15克、 党参15克、 陈皮20克、 生姜15克、 枳实10克、 当归15克、 泽泻15克、 白芍10克

二诊,上方七剂后,头晕心悸减,大便转常,食纳增加,用手抚按胃脘,已不觉短气。详细询问得知,该患一直怕冷,尤其是一到冬季,痔疮发作就更加频繁。结合当前的脉沉细弦等症,先生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胃弱血虚,导致水饮内停,日久寒饮伤阳,水邪上犯,所以畏寒怕冷、头晕心悸诸证蜂起。当主以真武汤。

茯苓20克、 白术15克、 生姜15克、白芍15克、 党参20克、 黑附片15克、桂枝10克、 陈皮20克、 炙甘草10克

结果:一直以真武汤为基础方,并据证合用过苓桂术甘汤、当归芍药散、茯苓饮、桂枝茯苓丸等调血化饮的方剂。经过两个月的治疗,最终获愈。

体会:低血压是现代医学的病名,同时也是一个症状。用中药治疗一定要辨方证。否则即使用了大量的补气、补血药,因不对“证”,也不会有效。这例病人的头晕心悸等证,不完全是气血虚衰,而是由于阳虚停饮、导致水邪上犯所引起的。初诊时根据纳少胸满、头晕心悸、心下痞硬、面黄气短等证,用茯苓饮合当归芍药散消痞化饮、调和气血。二诊时,因有阳虚畏寒、头晕目眩、小便不利、舌淡、脉沉弦等证,所以辨为胃虚停水,寒饮上犯,予真武汤加党参、陈皮、桂枝、甘草,温阳建胃、下气化饮。因药与证符,故收效颇捷。先生常说:“治病,尤其是治疗一些久治不愈的疾病。一定要落实到大经大法上,先分清病在六经中的哪一经。疾病是在表、在里、在阴、在阳,还是属热、属寒、属虚、属实。这样六经即定,八纲已明,才可以进一步辨该病是六经中哪一个方的方证。”比如本病最后辨为少阴虚寒症,但并不是说少阴经中每一个方子都可以用,还须进一步辨方证。最后认为本病既不是少阴热化的黄连阿胶汤证,也不是外寒内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。而是阳虚水停的真武汤证。

三、偏头痛

姜某,女,32岁。头痛发作数月,偏于左颞侧。痛时欲以手击头部。自言今夏天气炎热,常常暴饮冰水后于背阴处纳凉,致使入秋之后便发生头痛。起初因病情较轻,并未在意,后来即使服用镇痛药也很难缓解。今日慕名求先生一诊。现证见:左头痛,伴眉棱骨疼痛,晨起有恶心感。手脚发凉,面色恍白,精神不振,容易气短。口干少饮,小便清频,有时腹痛,伴有腹泻。舌质淡红,舌苔薄白,脉沉细弦。根据上证,先生辨为少阴寒虚,里饮内停。予真武汤温阳健脾,蠲痛除饮:

黑附片15克、 茯苓30克、 白术20克、 白芍药20克、 苍术15克、 生姜15克

结果:服药仅三剂头痛便止。因手足不温继以真武汤加当归、细辛、吴茱萸等又服了三包,诸病方痊。

四、高血压

周某,男,57岁,脑血栓后遗症三年多。现证头晕,走路不稳,呈“振振欲僻地”状。血压22.5/16.3千帕斯卡,一直服用尼群地平等西药维持。舌淡嫩,苔薄白,脉沉弦。与柴胡龙骨牡蛎汤通达少阳,降逆除饮:

吴茱萸汤证

胡老云:本方主治寒饮冲逆,若上之食谷欲呕者;呕吐、手足厥冷、烦躁欲死者;干呕吐涎沫、头痛者;呕逆胸满者,均属其证,亦即运用本方的要点。应用于胃肠及头脑诸疾,均有惊人的疗效,今举数端以供参考。剧烈头痛或头晕而呕吐,或恶心欲吐,无热象者(即除外小柴胡加石膏汤证),本方俱有捷验、西医所称的美尼尔氏症亦多见本方证,宜注意;偏头痛,尤其偏于左侧者,大多属于本方证,胃脘疼.呕而不欲食者,宜本方。若更腹鸣、大便溏频者,可于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治之,即本方与半夏泻心汤合方,无论胃肠炎、胃溃疡依证用之,均有良验;剧痛的青光眼而呕恶者,也多有应用本方的机会。

[辨证要点] 胃虚寒干呕吐涎沫、胸闷或头痛者。

[验案] 李某,女性,43岁,东北锦州人,头痛呕吐已六七年,近二年来视物模糊,到处求医,诊断为青光眼。而服中西药无数。近一月左眼失明,因专程来京求治,自感有物覆于眼上,常头痛如裂,伴呕吐、目干涩,心中发热、手足心热、口干不欲饮,苔薄白,脉弦细。证属血虚饮盛,治以补血除饮、与吴茱萸合柴胡桂姜汤、当归芍药散:吴茱萸10克,党参10克,干姜6克,大枣4枚,柴胡12克,黄芩10克,桂枝10克,花粉12克,当归10克,白芍l0克,川芎10克,泽泻 18克,生龙骨15克,生牡蛎15克,茯苓12克,苍术10克,炙甘草6克

结果:上方服三剂,诸证即见好转,连服21剂,视物渐清,治疗二月未易一药,左眼视物清晰,头痛等症也消失。

星期五, 一月 27, 2006

温病

胡希恕先生在讲述《伤寒》第6条时,指出温病与伤寒、中风一样,不是指一种病,而是指具有一定特点的证,详述用仲景方法可治温病,并介绍了亲身治温病经验体会,先生在《伤寒约言录》明确指出:“惟温病为表里俱热,麻黄辛温的发表剂切不可投,必须治以辛凉(清凉),如需解表,亦应同时大清里热,麻杏石甘汤即属其例”,明确指出温病是表里俱热,是太阳阳明合病,治应用辛凉清解,而不能用辛温发汗

黄汗

先举一个真实的病例。当年,哈尔滨有一位女病人,姓韩,41岁,患有肝硬化多年。她的丈夫就是西医大夫,因此经过了详细的检查,肝硬化确诊无疑。但是,在当地久治无效,来到北京求治于中医,找的是“经方大师”胡希恕老先生。当时,见此人面色黑黄、胸胁串痛,肝脾肿大,腰和髋部沉重疼痛,行动困难,有人搀扶才能站立。舌苔白腻,脉沉细。胡老一开始按一般肝病治疗,开了舒肝和血的中药,没有效果。后来,看见病人衣领被汗水染黄了,再详细询问病人,原来她自从患病以来就不断地汗出、怕风,衣服每日被汗水染黄,都要更换。因此,胡老定下了中医诊断:黄汗。治法是调和营卫、益气固表以止汗祛黄。方药用桂枝加黄芪汤。桂枝三钱、白芍三钱、炙甘草二钱、生姜三钱、大枣四枚、生黄芪三钱,煎汤温服,并饮热稀粥,盖被取微汗。结果,吃了三付,汗出身痛减轻,服六剂,黄汗止,能自己行走。继续依证治疗,逐渐恢复健康,返回原籍。二年后特地来告知,完全正常。
如此神奇的疗效,秘诀何在呢?
中医学几千年前就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,汉代张仲景的《金匮要略》是治疗内伤杂病的经典著作,黄汗这一病名就记载其中,而且详细论述了病因病理和治法,桂枝加黄芪汤就是其中之一。胡老坚持按照中医自身体系诊断疾病,运用经典的治疗方法,所以其效如神、妙手回春。而几千年前的古方治疗现代的“肝硬化”,如此神效,说明中医学早已掌握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的规律,是真正的科学,并不单单是经验医学。能不能妙手回春,主要看医生、病人是不是按照这种科学办事,关键在于遵循她的自身规律

胡希恕方证辨证实践举例

病例 丁某,男,36岁,病案号169559。初诊日期1965年8月16日。患者尿痛、尿血、腰痛三个月。三月前因长途旅行乘火车,吃烧鸡喝啤酒,不久出现腹痛腰痛,痛如刀割,阵阵发作。初发作时喝水则腹胀而无小便,后发作时饮水有少量小便而尿道剧痛。到医院检查:尿红血球满视野。用抗生素等治疗无效。现右腰痛,尿粉红色,大便干,舌苔黄褐少津,脉左弦细,右沉细。中医诊断:淋证(膀胱湿热)。予猪苓汤加大黄、生薏米:猪苓9g,茯苓9g,泽泻12g,滑石15g,阿胶9g,生薏米30g,大黄2g。1日1剂。二诊日期8月19日。上药服3剂,腰痛不明显而显酸沉,尿痛不明显而少腹两侧酸重,大便不畅。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味:柴胡12g,黄芩9g,天花粉18g,生牡蛎15g,桂枝9g,干姜6g,白芍药12g,当归9g,川芎9g,茯苓9g,苍术9g,泽泻12g,生薏米30g,炙甘草6g,桑寄生30g。1日1剂。三诊日期8月25日。上药服6剂,诸症已,但行膀胱镜检查及拍x线片后,确诊右输尿管有结石。又出现尿道刺痛,予8月16日方加金钱草60g。1日1剂。四诊日期8月30日。上药服2剂后即出现尿道剧痛,排尿困难,见血块、黏液,不久排出黄豆大结石,而后尿道通畅。

《胡希恕》编后按:本例初诊时,属湿热下注,可视为本证,用猪苓汤加生薏米利湿清热,可视为正治。又因右侧腰痛,为瘀血证,可视为兼证,故加少量大黄以活血祛瘀。二诊时痛不明显,而腰酸明显,为邪退正虚,证属血虚水盛,可视为变证,故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味。当行膀胱镜检查后,又出现尿道刺痛时,显现湿热下注之证,故又用猪苓汤加金钱草,使尿结石排出,诸症皆已。笔者按:本例与其说是辨证、辨病、辨症的典范,不如说是方证辨证的最佳注解。

辨证施治概要--胡希恕(中医药文章)

八纲中的表、里,其实还应有半表半里,由于表、里,即概括有半表半里在内,故习惯简称之为八纲。
  
表、里、半表半里三者,为固定的固定的病位反应,即是说,不论什么病,就其病位的反应来说,或为表,或为里、或为半表半里,虽亦有时其中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,但绝不出三者之外

这里所说的病位,是指病邪反应的病位,不要误认为是病变的病位。就是说,即使病变在里,但病邪集中反应于表位,即称之为表证,亦或称之为邪在表或病在表。反之,虽病变、病灶在表,但病邪集中反应于里位,即称之为里证,亦或称之为邪在里或病在里。余则同此,不再赘述。